吡唑醚菌酯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代表品种之一,可以高效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等引起的真菌病害。但是,吡唑醚菌酯对水生生物的高毒性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微囊化技术是降低药剂毒理学风险的重要手段,但微囊化在减少药剂与非靶标生物直接接触的同时,也降低了药剂防治有害生物的效果。如何平衡药效与安全性已成为农药微囊研发的重要课题。
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慕卫教授团队利用鱼类与病原菌生存环境的差异,通过简易优选交联剂,实现了吡唑醚菌酯微囊药效与安全性的双赢。该团队研究表明,基于四元胺构建的载药微囊,囊壳交联度高,结构致密,药剂的缓释性能好,抗紫外降解能力强;基于二元胺构建的囊壳交联度较低。四种吡唑醚菌酯微囊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均显著低于乳油剂型(图1)。以花生叶斑病的防治为例,适宜病害发生初期施药,选用速释型微囊(如异佛尔酮二胺为单体,图2);对于发病期较长的叶部病害适宜选用慢释型微囊(如三乙烯四胺为单体)。